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信息简报2013年1月
信息简报2013年1月
2013-01-05      来源:时代嘉华


来源

信息内容

 

 

 

 

 

 

 

 

 

中国节能服务网(EMCA)

 

 

 

 

 

 

 

 

 

 

 

 

 

 

 

 

 

 

 

 

 

 

 

 

 

 

 

 

 

 

 

 

 

 

 

 

 

 

 

 

 

 

 

 

 

 

 

 

 

 

 

 

 

 

 

 

 

 

 

 

 

 

 

 

 

 

 

 

 

 

 

 

 

 

 

 

 

 

 

 

 

 

 

 

 

 

 

 

 

 

 

 

 

 

 

 

 

 

 

 

 

 

 

 

 

 

 

 

 

 

 

 

 

 

 

 

 

 

 

 

 

 

 

中国工信部

 

 

 

 

 

 

 

 

 

 

 

 

 

 

 

 

信息一工信部节能司组织启动工业能效指南课题研究

信息日期2013-1-28

信息内容 2013117日,工业能效指南课题研究启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中国电子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杨铁生副司长出席并讲话。

会上,杨铁生副司长介绍了当前工业节能形势,阐述了编制中国工业能效指南的重要性,并对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课题组介绍了能效指南编制框架及行业能效指标,各协会代表结合本行业实际情况,对指南编制工作和指标体系框架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

工业能效指南是我国工业产业能效的实际反映,是指导地方和行业能效提升工作的有力抓手,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能效提升。编制工作预计在20136月完成。

 

 

信息二未来三年中国节能减排压力大增

信息日期2013-1-29

信息内容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国内经济运行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初步核算比上年下降3.6%。相比2011年,2012年的节能目标进步很大。对照年初设定的3.5%的年度目标而言,2012年顺利达标。

这一成绩显然有点过于乐观。首先,受2012年经济减速影响,全社会总能耗下降比较快,导致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其次,2012年结构节能进展有限。从2012年的全社会用电结构来看,工业、重工业用电比重仍分别高达72.5%60.2%.第三,对照十二五的节能进度目标,2012年并未达标。据《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意味着到2012年年底单位国内生产能耗应下降6.4%.

经过计算不难发现,2011年和2012年能耗强度合计下降仅为5.5%。这意味着后三年需要下降10.5%,年均下降3.7%以上才能实现16%十二五节能目标。

这意味着未来三年的节能压力将大增。一位地方发改委官员分析。

 

 

信息三节能服务产业增长强劲 仍需破解资金难题

信息日期2013-1-29

信息内容“2012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11250.26亿元增长到1653.37亿元,增长了32.24%.”116日举办的 “2012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上,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如是显示,而2008年时,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产值仅有417亿元,不难发现,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加快产业协同发展据了解,如今,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已在全国范围内有所布局,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在各区域内,又形成了以各省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格局。其中,环渤海地区节能服务产业基础比较好,是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最为聚集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在人力资源、技术开发转化、资金支持等方面优势明显;而珠三角地区,如广州、深圳等地,凭借众多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在能源管理、系统优化领域发展迅速。

《报告》显示,从地区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贡献率分别为59.2%26.7%14.1%。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但区域发展依旧不均衡,差距明显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就各区域发展来看,产业集聚区域存在聚而不合,产业协同效应差等现实问题。

由于节能服务产业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多个领域,产业协同程度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从目前产业间协同来看,我国节能领域的投资分布中,工业与建筑节能投资仍占到全部节能投资的约90%。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节能处处长陆新明指出:未来,节能服务领域要由工业为主向工业、建筑和交通多领域转变,不断扩大节能服务范围,积极提升非工业领域节能服务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由于用户对整体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多数用户节能需求涉及多个细分领域,节能服务单一服务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下游需求的变化,正在向提供整体服务转变。

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节能服务产业将在国家、地方以及相关支撑领域获得更多的支持,目前江苏、广东、湖南、安徽等多地已对节能环保产业进行了系统性规划,在节能服务领域,各地政府已从产业整体协同效应出发,更加注重服务产业集聚引导,节能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将实现突破。

而在需求侧,节能服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发展模式将得到改善,节能服务公司将从提供单项服务向提供整体、综合的解决方案发展,节能服务企业将在节能诊断-方案设计-项目融资-项目建设-项目运营的服务链上自发形成协同发展态势。

掣肘资金难题

《报告》同时显示,截止2012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达4175家,比上年增长7%。然而,由于我国多数节能服务企业成立时间较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与项目建设上均需要大量资金,而节能服务受企业规模与投资模式限制,资金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据分析,从金融体系上看,中小企业轻资产以及支出被动型等特点,决定了其无法在银行等传统金融系统中获取发展资金;而从行业特性来看,对下游客户质量的依赖又使得项目融资与企业发展风险无法识别,导致融资难。

为了扶持中小型节能服务公司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推行节能,国家发改委自2010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税收、财会制度等补贴支持细则,但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当时我们预估了12亿元的财政奖励资金。陆新明如是透露。然而,两年过去了,目前仍有大量资金富裕。

陆新明指出,2012年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备案节能服务公司2339家,安排财政奖励资金3.12亿,支持495个合同能源项目,但得到财政支持的节能服务公司不到备案的五分之一。

当务之急,是要理清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将协调税务总局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金融机构简化信贷手续,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陆新民补充说。

 

 

信息四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将侧重七方面

信息日期2013-1-29

信息内容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召开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表示,2012年及过去五年,工业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得到提升,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节水工作取得新突破,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据悉,2013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将以推动工业绿色转型为目标,以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为抓手,强化技术标准支撑,深化试点示范,完善政策机制,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力争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

同时,工信部今年将重点抓好七项工作:一是以电机能效提升计划、铅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程为抓手,组织实施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二是扎实推进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提升,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强企业节能管理,强化重点行业指导。三是深入推行清洁生产,组织开展产品生态设计试点、清洁生产企业评价,继续开展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扩大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启动清洁生产园区建设。四是深化节水型企业建设,制定和发布高耗水工艺技术淘汰目录、国家鼓励的重点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继续推进节水约束机制探索。五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选择确定1~2个行业,重点突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问题,加强资源再生利用行业准入管理,开展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内燃机、机床、电机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六是认真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三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开展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开展工业绿色转型工程科技对策和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研究,培育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七是加强工业绿色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起草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意见,扩大两型企业建设试点,开展绿色生态产品税收政策、节能减排减量置换政策研究,建立完善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标准体系,创新节能减排投融资机制等。

 

 

信息五:北京今年将对1000万平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信息日期:2013-1-31

信息内容:建筑节能改造既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北京市从十一五期间开始对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累计到2012年底,已完成改造3594万平方米。

节能改造后,不但外墙、外窗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增强,冬天室内的平均温度可提高35摄氏度;而且夏天隔热效果明显,节能又省电。2013年,北京市将继续对1000万平方米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北京市在建筑节能改造中的精细化管理措施:一是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每年由各区县对辖区内既有建筑组织开展全面排查,确保迫切需要改造的房屋优先纳入改造计划。二是逐栋登记,建立档案。对房屋建成年代、建筑结构、设计标准、修缮情况等20余项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并建立管理数据库。三是因地制宜,注重细节。改造前要入户调查、征询住户改造意愿,为每栋楼、每户家庭量身设计改造方案,努力使改造效果更加符合居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四是改造内容划分为必选项、可选项,更加人性化。涉及重大民生改善的围护结构、供热计量改造列为必选项;将鼓励安装的太阳能生活热水、遮阳、被动式新风系统列为可选项;同时对各部分改造内容及标准进行详细规定。五是严格监管,确保质量。严把建材质量关,材料在使用前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设计要求等进行复试或取样检验。严把施工企业资质关,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和监理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工程。

 

信息一:河北重点支持483个节能减排项目

信息日期:2013-1-29

信息内容: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13年度改善生态环境工作的意见》提出:今年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土地配置等方面,重点支持全年计划实施的300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183项重点减排工程,实行季度调度、半年通报、年度考核。

《意见》制定的目标是:确保2013年河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3.9%5.7%2%3.2%,造林绿化面积增加42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1.3亿立方米。

《意见》明确要推行流域区域、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限值双控制,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突出抓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在高效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到年底前,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日产千吨以上的26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烟气脱硝设施并投入运行,综合脱硝效率达到70%;装机20万千瓦以上的26台发电机组拆除烟气脱硫旁路,综合脱硫效率提高10%

今年,河北省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一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升级改造,加快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基地、园区,启动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区)建设。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印染、氨肥、制革等行业落后产能和装备。研究制定《绿色产业目录》,提供差别化优惠信贷政策,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编制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抓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示范企业、餐厨废弃物资源化试点等。推进3个循环经济示范市、20个示范县、50个示范园区、50个示范项目建设。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比例达到38%以上。完善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促进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城市及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8%78%

 

信息二:工程机械高端液压件及液压系统产业化协同工作平台成立

信息日期:2013-1-31

信息内容:为贯彻落实《机械基础件 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国家液压件及液压系统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进程,12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发起组建的工程机械高端液压件及液压系统产业化协同工作平台(启动下简称平台)在天津宣告成立。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出席平台启动大会并祝贺平台成立,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平台第一批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平台是以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产需对接、重点突破、滚动实施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和行业协会组织协调,联合主机生产企业、液压元件生产企业、铸造和材料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成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工作平台。平台的组建将实现行业和企业、主机与配套的无缝对接,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降低成本,分散风险,集中行业优势资源共同突破工程机械和液压行业技术瓶颈。近期,平台的工作目标是用2-3年的时间,重点解决为20-25吨液压挖掘机和节能型装载机配套的高压柱塞泵/液压马达、液压阀和液压电子控制器的自主化,通过优化设计技术,提升加工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提高液压元件配套件及原材料的质量,加强试验检测及标准研究,探索建立认证体系,推动国产液压产品达到同类进口产品的性能及可靠性水平。

目前,平台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研究确定了42家成员单位,并组织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山东中川液压公司等13家企业在平台启动大会签订了第一批产需对接协议。下一步,平台将继续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加强标准体系和检测能力建设,围绕即将实施的三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认真做好协调服务,促成新的产需对接,推动落实一批工程机械高端液压件和液压系统国产化项目。